工業“樣板間”
很難想象,“60后”的老廠房,軋制出了國內首卷0.1毫米×500毫米寬幅鈦箔材。原本“按噸賣”的鈦材,開始“論斤賣”了。
這一切,發生在攀鋼集團四川鴻艦重型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。日前,記者抵達攀枝花時,首先聽到的,正是這樣一個傳統制造業“老樹開新花”的故事。
攀枝花,這座因三線建設而興的城市,正在成為一個更大“國家使命”的試驗場:2013年2月7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設立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,這是國家批準設立的唯一一個資源開發綜合利用試驗區。10年后,攀枝花又承擔起探路全省共同富裕試驗區建設的重任。
各種戰略機遇疊加,都指向一個前提:這座因鋼鐵而生、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五成的城市,能否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中煥發出新的活力?這,也正是采訪組關注的問題。
攀鋼生產的百米鋼軌。 攀鋼集團供圖
老廠房的新生產線
精益求精,軋出0.1毫米厚“手撕鈦”
“你們來得巧,生產設備檢修才剛剛開始。不然,你們根本進不來?!背蛑浾哒驹阝亷к堉栖囬g外看稀奇,攀鋼鴻艦公司機電分公司主管工程師馬毅趕緊遞過來安全帽。
上千平方米車間內,略顯斑駁的墻體訴說著攀枝花最老一批廠房的厚重歷史。與人們印象中的“粗放操作”不同,車間內的生產線上,工人們屏氣凝神,精細操作,檢修時幾乎沒有一絲聲響。校正一個數據,需要四個人輪番上陣,將儀表盤誤差值降到最低。小小的出貨口,兩名工人輪流用放大鏡等設備檢查是否還有大于0.1毫米的殘渣。
“近一個小時,總算把這個數據搞定?!币姷今R毅過來,一位周姓工人擦了擦額頭上的汗珠,把最新的數據呈報上來。這位工人感慨,高端鈦箔材設備的“金貴”程度,不亞于半導體產品生產設備。這條生產線的作用,就是將1.5毫米以上厚度的鈦帶軋制成更薄的鈦帶,最終軋制成0.1毫米厚度的鈦箔材。
“產品用手就能撕開?!睆能囬g的樣品臺上抽出一片鈦箔材,馬毅一邊輕輕撕扯,一邊介紹,不要小看鈦材料“瘦身”到0.1毫米這一過程。市場對于這款產品的要求是,平均厚度誤差值不能超過1%,軋制過程不能出現彎曲等變形,不能落有雜質,“否則就是廢品?!?/p>
0.1毫米意味著什么?馬毅說,普通人把面條搟制得相對均勻都很艱難,要把本身質量較輕且質地柔軟的鈦軋制成寬500毫米、厚0.1毫米乃至更薄的薄片,難度可想而知。也正因如此,設備的參數必須精準,環境必須干凈到極致。
老公司的“新賽道”
13人車間貢獻分公司一半產值
“馬工,我們今年的績效就靠你們了哦?!眲傋叱鲕囬g,其他生產線的同事就和馬毅打趣。
馬毅說,這并不是玩笑。鈦帶軋制車間只有13名工人,人數不到攀鋼鴻艦公司機電分公司的十分之一。然而,去年該車間完成產值近7000萬元,占機電分公司總產值的一半左右。這個車間去年8月才“搟”出“手撕鈦”,在攀鋼鴻艦公司業務版圖上屬于不折不扣的“后來者”。
既是“小不點”,又是“新生兒”,鈦帶軋制車間為何能在分公司營收版圖上占據半壁江山?
答案是,這緣于鈦帶的“金貴”。在業內,0.05毫米至0.1毫米的極薄鈦帶,又稱鈦箔材,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、化工、電子及新能源等領域,屬于市場緊俏品。其中,0.05毫米左右的醫用規格鈦材料,每公斤售價在2000元上下,按現在的市場價,足夠買一噸鈦礦石。
這個生產車間是如何來的?“這其實是延伸產業鏈、轉型升級后嘗到的甜頭?!迸输擑櫯灩鞠嚓P負責人介紹,1994年由攀礦機械廠、密地機械廠、金江船廠合并成立攀鋼機械制造公司(攀鋼鴻艦公司前身),主營業務是為攀枝花及周邊廠礦提供設備加工和維修服務。2013年,攀枝花被全域納入國家級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,困境中謀生的攀鋼鴻艦公司決定轉換新賽道,試水釩鈦原料深加工。
3年探索之后,2016年,攀鋼鴻艦公司新建并投產2條國內先進的全自動鈦焊管生產線,第二年便盈利。2019年,攀鋼鴻艦公司決定再次向鈦產業下游延伸,正式布局鈦帶軋制生產線,用了三年時間突破了極薄鈦帶的技術壁壘。
老工業城市的新答卷
打通釩鈦材料精深加工的上游產業鏈
嘗到甜頭后,55歲的馬毅謀劃,在退休前,盡量突破0.1毫米以下軋制技術瓶頸并實現量產,爭取鈦帶總產量突破5000噸,“如果能到0.05毫米這個區間,單價還能比現在貴兩三倍,那就是按克賣了?!?/p>
馬毅的底氣是什么?答案是攀枝花本地上游愈發完善的釩鈦產業鏈。攀枝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局長盧瑜說,攀枝花逐步打通了“鈦礦—海綿鈦—鈦錠—鈦帶—鈦箔材”產業鏈條,逐步形成了釩鈦材料精深加工的上游產業鏈。
眼下,攀枝花全市年產高純度海綿鈦2.5萬噸,位居全國首位。鈦錠方面,攀鋼鈦材公司高端鈦及鈦合金生產線項目設計年產鈦錠5000噸、年回收殘鈦2000噸,今年正式投產后,攀枝花將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鈦錠生產基地。
在產能攀升的同時,攀枝花依托科研機構,還在不斷攻克、儲備鈦的精深加工產品,不斷創新,保持行業領先能力。
“現在下游材料行情怎么樣,攀枝花說了算?!瘪R毅感慨,2016年啟動鈦焊管生產線時,原材料還從外地運來,但眼下,供應鏈本地化已夢想成真。(記者 燕巧 王成棟 唐子晴)